问及第几次在舞台上出演《典妻》里那个身着对襟布衫的“妻”?
已成为甬剧“代名词”的王锦文似乎说不出确切的数字了,她只记得今年是第15个年头,算算不会少于170场。
不过,从7月11日电影《典妻》开拍、出演“妻”这个角色开始,未来的15天时间对王锦文来说,会是全新的体感。台下票友变成一只摄像机,最直观的不同是,舞台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观众是有回声的,但摄像机是不会给出反应的。
甬剧《典妻》国内外的票友们都不陌生。2002年,根据宁波籍作家柔石先生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创作了甬剧《典妻》,这是讲述“一颗母亲的心被掰成了两半”的故事,一演绎出来便很快走红,囊括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曹禺戏剧奖、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等国内几乎所有的戏剧赛事奖项,2005年,甬剧《典妻》还出访欧洲,被赞誉为“最棒的中国式意大利歌剧”。
可就是这么一部红透半边天的传统戏曲剧目,却让宁波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张晓东常感紧迫。
甬剧起起落落,经历了漫长的低迷期,就像全国各地戏曲遇到的传承人老去、经典丢失等普遍的困境一样,《典妻》在甬剧最低谷的时候,被赋予了拯救一个剧种的责任,而它幸运地成功了。可如何让这个重塑的经典流传得更深远些,是它面临的新课题,这便有了让甬剧《典妻》与银屏联姻的想法,依靠电影放映推动传统戏曲的有效传承,满足一大批热爱戏曲人群的欣赏需求。
“戏曲艺术风采借助电影拍摄艺术的翅膀,加以保留和制作,让戏曲演出在电影艺术的加工下,做到主体更加突出,神韵更加精彩。”导演、宁波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定忠拍了30年电影,凭着对银屏的轻车熟路,他想通过电影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达到剧场所没有的巨大艺术表演力。
其实,不仅戏曲,包括话剧、歌舞剧等,原本观众是坐在礼堂内直接与舞台上的演员们面对面,眼见为“实”。但一台戏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只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观众在指定的座位上以那个位置的视角看过来,但电影就不一样。它一下子将观众的视角扩大。镜头带着观众,不是坐在某一排某一个座位上观看,它是全方位的,根据导演的构思,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三维,用多维角度向你展示这台戏。观众感受面和信息量大多了。
如何使戏曲与电影达到1 1大于2的艺术效益,则是压在王锦文身上的任务。
王锦文说:“舞台戏里演员出场有亮相动作,眼睛放大,蹦起来,电影里不能这么演;‘妻’最后出秀才家门、跑回自己家,舞台戏里这个跑的动作有九个,为的是着重体现角色的内心复杂,而电影里怎么表现,需要好好斟酌”。
戏曲片发展至今天,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历史传承,然而在市场经济下,戏曲片确实并不怎么“叫座”,传统戏曲片,已越来越鲜见。如果说80年代以后还拍摄了《五女拜寿》、《花为媒》等戏曲电影,那么到了新世纪,几乎就很难看到新的戏曲电影,新世纪除《袁崇焕》、《廉吏于成龙》等寥寥几部,去年新摄制的820多部影片,几乎就没有戏曲片。
对于《典妻》剧组来说,当下的探索是为了要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当今时代的那个“导体”,当然,这些探索还是要建立在对传统心怀敬畏的基础上。“传统的东西,能抢救多少是多少”,但这种“抢救”如今又多了一层含义:让古老艺术拓展边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找到存在感。
在互联网时代博眼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博完眼球之后,能不能找到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票友变影迷,值得一博,值得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