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这 7 个有道德污点的天才,牛到飞起也 low 穿地心

这 7 个有道德污点的天才,牛到飞起也 low 穿地心

你会不会爱一个道德败坏的天才( TA 拍电影一级棒但是家庭暴力)?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渣( TA 风华绝代但是种族歧视)?一个劣迹斑斑的大师( TA 推动了行业进步但是有恋童癖)?一个思想深刻的混蛋( TA 影响了一代人成长但是个男权癌)?

是不是很难选?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尼采厌恶女人,创作经典歌剧《女武神》的瓦格纳歧视犹太人。好与坏总是同时出现,他们在艺术成就上是高人一等的大师,而他们的做过的事又为人不齿。

微在君从奥斯卡入手,扒一扒几个公认道德败坏的天才艺术家,没想到在那些金光闪闪的作品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1. 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

卡西·阿弗莱克凭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得第 89 届奥斯卡影帝,他扮演了一个痛不欲生、生无可恋的失败男人。他的表演细腻,入木三分,他凭借这个“年度最丧角色”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影帝在内的 56 个大大小小的影帝奖,是绝对的众望所归。

这位影帝收割机收获名誉的时候也身陷丑闻:两位曾和卡西·阿弗莱克合作过的女性电影人起诉他性骚扰,她们控诉遭到过卡西·阿弗莱克的短信辱骂,还有报道说,他常常大谈自己的性 “战功”,称女人为 “母牛”,还逼一位员工对女性暴露阴茎。

标题:死变态赢了奥斯卡 via jezebel.com

标题:受性骚扰指控的卡西·阿弗莱克赢了奥斯卡奖,推特炸了via ibtimes

2. 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梅尔·吉布森是一个典型的“硬汉”,他导演的电影《勇敢的心》获得了 1995 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耶稣受难记》创下票房纪录,《启示录》提名多项大奖。刚刚过去的这届奥斯卡,梅尔·吉布森的电影《血战钢锯岭》获得 6 项提名(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最终获得了最佳剪辑和最佳混音奖。

梅尔·吉布森很擅长拍摄带着野性、暴虐气息的民族/宗教题材电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讲述了耶稣被犹太人迫害致死,引来全球范围内犹太人的抵制,在多个地区禁映,之后,他被业界犹太裔大佬封杀而陷入了困境。

梅尔·吉布森在《启示录》片场为演员示范。

但梅尔·吉普森的硬汉主义体现在生活里就是暴力。根据被曝光的录音,2011 年,他曾一拳打在前妻奥克莎娜·格里戈里耶娃脸上,打掉了她的牙,而且威胁过她,他还辱骂妻子“像一只要被一群黑鬼强奸的发情母猪”,梅尔·吉普森也经常发表反同性恋言论。

3.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先捋一下人物关系:

伍迪·艾伦,4 次奥斯卡奖(最佳编剧和导演)得主,被誉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他是集导演、编剧、演员、作家、音乐家与剧作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艺术家,也是获得奥斯卡剧本类奖项提名最多的电影人。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米亚·法罗,好莱坞女演员,伍迪·艾伦前女友。1980 年,米亚·法罗开始跟伍迪·艾伦交往,曾经为伍迪·艾伦生下两个孩子, 11 次主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宋宜,米亚·法罗和前夫领养的韩国裔女儿,米亚法罗和前夫分手后,宋宜一直跟在养母身边,她和伍迪·艾伦相差 35 岁。

1992 年,米亚·法罗发现伍迪·艾伦的房间里藏着 19 岁养女宋宜的裸照,于是和伍迪·艾伦分手,还爆出伍迪·艾伦有“恋童癖”,曾经虐待另一个养女—— 7 岁的迪伦·法罗,但后来法官判定这件事“证据不足”。

1997 年,伍迪·艾伦和宋宜结婚,婚后,他们又领养了两个孩子(会不会陷入一种循环?)。

伍迪·艾伦和现任妻子宋宜

2014 年,28 岁的迪伦·法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称伍迪·艾伦在她 7 岁时对她进行过性侵犯,引起好莱坞的轩然大波,伍迪·艾伦一直保持沉默。

via kristof.blogs.nytimes.com

这中间的复杂关系让娱乐圈津津乐道,伍迪·艾伦到底是不是恋童癖在好莱坞也是一大未解之谜。

4.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1933 年出生的波兰斯基是个传奇,他的大半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悲剧:童年时,他经历了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挤,母亲在集中营被迫害;成年后,在他事业顺利、家庭圆满之时,著名的邪教杀手闯进他的家,残忍地杀害了他的妻子和尚未出世的孩子。波兰斯基一直是个公认的好导演,获得过若干次奥斯卡提名,2002 年他因为电影《钢琴师》(The Pianist)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77 年 3 月 11 日,波兰斯基在美国加州洛杉矶被捕,他被指控在为《 Vogue 》杂志拍摄照片时性侵 13 岁少女萨曼莎·盖梅尔(Samantha Geimer),罪名多达 6 项。波兰斯基承认了“与未成年人非法性交”,然后在 1978 年 2 月 1 日(法庭的最终宣判日期前)逃往法国,此后一直生活在法国,美国对他的指控也一直没有被撤销。2009 年 9 月波兰斯基入境瑞士参加苏黎世电影节的时候被捕,美国与瑞士协商引渡他。

但受害者萨曼塔·盖默已经打算撤销对波兰斯基的指控,她已经结婚而且有了 3 个孩子,但健康状况堪忧。萨曼塔说:“我只是被迫不断讲述这个故事。我对此感到愤怒,发生过的事情已经足够糟糕了,现在它还天天都在困扰我。”

5.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贝纳多·贝托鲁奇是最著名的意大利导演之一,最让我们熟悉的作品是大名鼎鼎的《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获得了 1988 年第 60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 9 项大奖。他还是第 64 届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得主。

贝托鲁奇在《末代皇帝》片场

2013 年,一段关于贝托鲁奇的往事在一次采访里流出,一宗备受争议的陈年旧事有了结论,好莱坞又㕛叒炸锅了。

1972 年,贝托鲁奇拍摄情色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他和男主角马龙·白兰度临时决定修改剧情,让马龙用黄油作为润滑剂,用手指侵入女主角玛利亚·施耐德的下体,但是没有提前告诉女主角这个安排,因为需要拍摄她遭受屈辱时的本能反应。

这场强奸戏是真实的。

贝托鲁奇在采访里说:“因为我希望她的反应是一个女孩的,而非演员的……我希望她能够做出受到屈辱的反应。我想她是恨我和马龙的……我对此深感罪恶。”

马龙·白兰度已经于 2004 年过世。他曾经说过,他并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但也感到罪恶:“为了实现某些事情,你需要完全的自由。我不希望玛利亚表演出遭到强奸时所受到的屈辱,我希望玛利亚感受到……强奸与屈辱。之后,她的余生都是恨我的。”

马龙·白兰度(左)、贝托鲁奇(右)和后面的玛利亚·施耐德

玛利亚·施耐德早在许多年前就谈到过这场戏的拍摄幕后,她说:“即便那个场景中,马龙并没有真的强奸我,但我还是真的流泪了。说实话,我感觉受到了侮辱,感觉像是被强奸了,被马龙和贝托鲁奇他们俩。拍了那个场景之后,马龙也没有安慰我或者向我道歉。谢天谢地,那个镜头只拍了一次。”

《巴黎最后的探戈》上映之后引发了巨大争议,玛利亚·施耐德的生活也步入了黑暗。拍这部戏时马龙·白兰度 48 岁,施耐德只有 19 岁,还只是个毫无演戏经验的新人,黄油也成了她的心理阴影,她虽然因戏成名,可一辈子都活阴影中。她平时做菜只用橄榄油,从不用黄油,她曾经酗酒,吸毒,得过抑郁症,也试图自杀。2011 年,玛利亚·施耐德因为癌症去世,享年 59 岁。

2013 年,这段采访贝托鲁奇的视频传播之后,一些好莱坞电影人表示三观尽毁。

via Twitter

“恶心。”“他们应该进监狱。”“致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你正在看到一个 48 岁老男人强奸一个 19 岁姑娘。”

1988 年,贝托鲁奇在中国拍摄《末代皇帝》的时候,也发生过一个插曲,这次事件的主角是中国女演员陈冲。

有一场戏发生在溥仪与婉容(陈冲饰演)大婚的洞房,有仆人为有人他们脱下衣服,在拍摄过程中,有人一不小心把陈冲的衣服拉开了,暴露了身体。

陈冲很害怕,当时的社会还很保守,之前拍摄电影《大班》的时候,她已经因为暴露镜头受到了很多批评。为保护自己的形象,她向导演要求不要用这个镜头,而且这个保证必须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via 凤凰网《文革后第一个“全民偶像”陈冲的命运之旅》

贝托鲁奇没有觉得有何不妥,认为这个镜头很美很自然,对她发了脾气甚至恐吓她。最终在陈冲的强烈要求下,这个镜头被删除了。

6.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

莱妮·里芬斯塔尔,1902 年 8 月 22 日出生在柏林一个富商家庭,她是德国舞蹈家、摄影师、电影演员、导演,被称为“希特勒御用导演”、“纳粹婊子”、“堕落的电影女神”。她的一生,论才华,论天赋,甚至是论美貌,都是传奇。1934 年,她为希特勒拍摄了一部关于纽伦堡军事阅兵的纪录片,就是后来那部臭名昭著的《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 ( 1935 )。

拍摄时,希特勒给了她制作费用无上限的承诺。电影里那些欢呼的人群、整齐的队伍、巨大的旗帜,以及希特勒在演讲台上高声喊出的“我的德国同胞们”的恢弘场面极有力量感和仪式感,强大到神圣,恢弘到邪恶。

《意志的胜利》在技术上的创新,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它可能也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政治营销,把政治宣传品提高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美学高度,她在大场面的控制和把握上也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在电影学院中有种说法,教授们从不敢把《意志的胜利》完整地放给学生们看,因为担心学生们会成为纳粹的追随者。

莱妮·里芬斯塔尔在 1954 年因为政治与舆论的压力,被迫放弃电影事业。2003 年 9 月,101 岁的她逝世于慕尼黑。

7. 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

D·W·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他对电影的深远贡献是在电影剪辑概念上的发展,他建立了影片的节奏与时间感,他推进了电影的演出技术,他也是第一个用特写镜头的导演。他在第 8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1915 年,D·W·格里菲斯编导了长达 3 个多小时的鸿篇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电影,也是默片时代的经典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现在看来是一部绝对政治不正确的电影,它鼓吹种族主义,暗示三 K 党是重建秩序的一方,把黑人描写得丑陋不堪,白人个个“伟光正”。影片在 1915 年上映后遭到大量抗议,但到了 1993 年,影片还是被列入美国国家电影名册(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为重要电影文化资料保存保护起来。

100 年以后,一个叫内特·派克(Nate Parker)的年轻黑人导演也拍了一部同名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

故事讲的是 1831 年,黑人牧师奈特在美国弗州率领黑奴举行自由运动,最终成为引发内战爆发的导火线,算是黑人对白人 100 年前种族迫害的一种回应。戏剧性的是,这部口碑不错、雄心勃勃,本来打算在奥斯卡包揽大奖的电影,因为导演的强奸女性的性丑闻而遭到抵制,一败涂地。

以上这些混蛋天才们有的为他们做过的事付出过代价,有的没有,他们伤害过的人相继死去,可以想象,这些事会在多年以后被遗忘,变成电影周边的谈资,甚至是天才的一桩轶事,而且天才在某些方面本来就异于常人,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天才。

我们都认同,艺术品与人品是两码事,但电影的创作同样反映了创作者的个性,同时观众所被带动的情绪往往也会左右一部电影作品的优劣。

电影不仅仅是一项娱乐,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波动、社会效应和明星的个人崇拜等等因素无形中模糊了虚拟的电影与现实的生活的界限,电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评判一个艺术家的水准究竟是评判 TA 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是表演技巧、充沛的情感,以及塑造的角色的真实性,还是一定要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得奖?

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是否可以分离?评价一个人专业领域的成绩,需不需要要加上道德这一条?毕竟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而奥斯卡是用来评判电影的,不是评判艺术家本人是否完美的,奥斯卡只需要评判最佳演员奖,而不是人道精神奖。

有人认为,任何才华,财富,荣誉,在人的基本道德面前,都不应该享有“特权”;也有人认为,道德本身就是一个随着时代浮动的标准,艺术家不应该被太多标准束缚。

我们经常能够客观衡量一个角色,但却无法客观衡量一个人的成就,真是好难。

关注微在 Wezeit ,这里有脑洞大破天的冷知识、节操碎一地的新技能。微信公众号 ID:wezeit-daily

他炊事兵出身,跟葛优一起走红,因家庭变故淡出娱乐圈如今发达了

上一篇

他炊事兵出身,跟葛优一起走红,因家庭变故淡出娱乐圈如今发达了 他炊事兵出身,跟葛优一起走红,因家庭变故淡出娱乐圈如今发达了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