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的爆红,竟让90后观众都看的也直呼过瘾,那么,《人民的名义》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剧情尺度如此大还能过审?下面,就一起来主妇网详细了解下《人民的名义》幕后的故事吧。
“《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好剧。”、“《人民的名义》,现代版官场现形记,真心好看。”、“《人民的名义》尽显官场生态,真的太精彩了,就是更新太慢,看得心欠欠的啊。”4月3日,小长假第二天,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刷屏朋友圈,被不少年轻人点赞。
《人民的名义》热播,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
《人民的名义》幕后大揭密
《人民的名义》“规格”之高,高在剖析反腐之烈度、深度开创了新境界,高在1.2亿投资创下同题材电视剧之最,也高在让国产剧有了高颜值高智商检察官等方方面面。
在90后年轻人主导的豆瓣网上,这部剧的评分从9.0高开,播至第四集时评分已达到了9.1。期间,《人民日报》也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颇高。
反腐大剧热播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该剧编剧周梅森、总制片人兼导演李路、总制片人高亚麟、主演陆毅等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揭秘这部“反腐大戏”的幕后。
《人民的名义》是如何诞生的
2004年之后,受政策影响反腐题材电视剧逐渐淡出荧屏,几乎形成了10多年的空窗期。而在此期间,曾写出 《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小说的作家周梅森也陷入了创作困境,几度搁笔。转机出现在2015年初,伴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周梅森参与创作。来者有一句话最终打动了周梅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
该剧以某部门的一位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开始,抽丝剥茧一步步牵出错综复杂的内幕。最高官员涉及到副国级,剧中还有政法帮、秘书帮等的争斗。前些年在小说创作中颇有顾虑的周梅森坦言,自己剧本写到半途还在考虑,“情节应该触及到怎样的程度才最合适”?结果,他得到的鼓励是———“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周梅森相信,反腐剧的春天又回来了。
在真实与艺术之间追求平衡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周梅森这次把他积蓄10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这部作品中,他说这是自己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李路介绍,贪腐案件中的“苍蝇”、“老虎”都可以在剧中找到代表,“还有当官不作为的、懒政的,都写到了,笔墨还不少。”
创作素材源于真实案例
“我去监狱和落马官员座谈”。据高亚麟介绍,创作《人民的名义》期间编剧周梅森“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大量案宗、卷宗,然后提炼采访,再开始做。”
周梅森告诉媒体记者,“我写这些腐败官员,没有把他们写成魔鬼,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见惯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员,但当他们一旦从云端掉下来,我很好奇,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提出要去监狱里,了解落马官员的生活。
他说:“我见到的干部都是厅局级,在监狱里待了7到10年。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比如县市的一二把手。极少干部是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
当被问到这些落马官员是什么心态时,周梅森说:“他们都很后悔。不是假装出来的,很真实,都悔不当初。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不值得’这三个字。官员们落马之后,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为了金钱、利益而放弃操守,违背法律是不值得的事情,这样的忏悔才能打动我。”
周梅森还谈到自己的创作素材来源。他说:“在我的小说里,从老省委书记,到现任的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市纪委书记,有一大批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还原场景,我还去了审讯室、检察院的检察指挥中心。举个例子,我在剧里写,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和自己的卡,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落实了。”
《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
仅用了十天就过审
审委组熬夜一礼拜看完55集。对贪腐事件的有力揭露让人看得过瘾,但在创作这样一部大尺度的反腐剧时,导演李路也坦言自己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题材,所以这部剧终归是带着一定风险的,能否顺利过审就是最大的考验。
据了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审时,编剧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然而没想到的是,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周梅森表示,他的前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许多回,而《绝对权力》更是差点就被“毙”了。
而《人民的名义》的顺利过审,也让周梅森看到了反腐剧的春天。
投资方之一的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也表示,在电视剧送审时,因为主创团队和投资方都知道整个剧本触及到了多深的程度,所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但是没想到过审很顺利。据安晓芬透露,此次审核部门都对这部剧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他们都带回家去看,熬夜去看,他们各个审委都真的是这样,一个礼拜就把55集全部看完了。看完了大家给提意见,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当时给出了‘气势磅礴,石破惊天’这样八个字的评价。”
高亚麟则说,这个度有最高检把握,也有编剧周梅森老师。其实拍这样的剧,最难的不是反腐尺度的拿捏,而是法律。“我们都是门外汉,法律程序是什么?戏剧创作中,一个戏怎样跌宕起伏不一样?不能太真实,写实就变成纪录片了;还要演绎,但演绎一定要在最高检严谨的办案程序之下进行,这是最难的。”高亚麟说,如果我们拍的剧在法律上漏洞百出,那不成笑话了?做得专业,观众又能看懂,是最大的难点。
尺度为何能这么大
拍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一部电视剧,上亿的投资,一旦遇上播出障碍,便是颗粒无收。破冰胆量何来?李路说:“尝试!敢赌!没有尚方宝剑,没有任何一个‘老大’打过任何包票。我们开了各种讨论会,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李路和周梅森是20多年的老朋友,当李路得知最高检找周梅森写一部反腐剧时,他拿上好酒到老朋友家,仅看了三集剧本,就出了个不菲的高价自掏腰包买下了,“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不过,他过去的反腐剧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中国的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这三个方面,做了这部戏。”
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创作了同名小说和剧本,耗资一亿的全明星阵容大制作,电视台黄金档排播……谁都理所当然地相信,这部剧先拿到了足以破冰的“尚方宝剑”,至少也是有相关领导授意的定心丸,才敢如此大张旗鼓。
然而导演李路直言,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
事实上,李路拿到的只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的授权,却不是什么“尚方宝剑”。接受采访时,李路苦笑,两年里没睡过一个踏实觉,遇到的困难是出乎意料的。仅找投资的周折经历,他打算今后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投政府所好,蹭“政治热点”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这类政治意图明显的作品往往得不到市场和观众认可。《人民的名义》目前豆瓣评分却高达8.8分,导演李路和编剧周梅森也在采访中一遍遍强调在创作上下的功夫。
《人民的名义》主宣传海报上的主演有17位,没有一线电影明星,没有小鲜肉,甚至很少有3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取而代之的是陆毅、柯蓝、张丰毅、张凯丽这样的“老干部”、“老戏骨”。李路承认这些演员几乎都给了远低于行情的“友情价”,但并不是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是由于出品方的特殊身份。为了请来这些演员,导演李路把自己在电视剧行业十几年的“脸”都刷了进去。不过他对这个主演阵容颇为得意,“既上档次,又与角色合适”。
李路认为,外界妖魔化了“政治”和“政府机关”在《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中的作用。实际上,尽管最高检影视中心是项目发起方之一,但在具体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剧本创作、演员寻找还是资金筹借,都与其它商业项目无异。
反而涉及“高层反腐”这样一个特殊性题材,让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多了许多不确定性。
李路透露,有超过50家投资方因为担心尺度和风险,最终没有参与投资。其中有一些投资方甚至已经签约,最后选择毁约退出。而项目进行过程中的2000万资金缺口,最终还是靠李路跟几个老熟人以拆借形式“要”来的。“最后一笔资金,在拍摄十几天后才到位”。
“现在这部剧火了,很多人看到报道说早知道你当时缺2000万你找我呀。我说你打住吧,当时你要是知道这个事儿,说不定把之前投进来的都要回去呢。”李路告诉《三声》。
“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这是李路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道理,在《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中,他又受到了一次“洗礼”。
制作这部电视剧的商业风险,因为他特殊的政治背景、项目参与者而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力作,但它也是一个官方参与、民间投资、新玩家与市场博弈的故事。
作为项目的导演和总制片人,李路手里所谓的“政治资本”不过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给他的一份授权文件。这份文件授权李路全权负责这个项目的剧本开发、演员挑选、资金筹措和宣传发行。比起“尚方宝剑”,它更像是一封“投名状”。
李路对《三声》说,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人民的名义》可以顺利播完,“到现在我还是惴惴不安,两年都没有睡过好觉了”。
《人民的名义》目前已经同时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收回投资已经不成问题。但即使这样,李路仍然对后续舆论走向保持关切,一点都不敢放松,“希望能够顺顺利利播完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