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八卦

登月阴谋论是怎么来的|真问真答

登月阴谋论是怎么来的|真问真答

在阿波罗 11 号完成任务七年之后的 1976 年 6 月,美国人比尔·凯辛与人合作自费出版了《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美国 300 亿美元的骗局!》一书,“整个登月工程是一个大骗局、大阴谋”的论调从此走进公众视野,凯辛也因此被视作登月阴谋论之父。

《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初版封面

书中提出的很多质疑,其生命力在 40 年后的今天仍然可算旺盛——诸如月球照片的天空背景中没有星星、国旗在真空中飘动、登月舱周围没有降落时形成的喷气坑之类。

实际上只要肯动手搜索,就能看到对登月阴谋论主要依据的解释(这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部分截图),但并不能阻止其传播和制造新的依据

1956 年到 1963 年间,凯辛为北美航空制造公司写过一些技术材料,自称看过与登月计划有关的内部文件——这家公司那时确实参与了阿波罗登月飞船运载火箭(即“土星 5 号”)的研发。尽管没有理工科专业背景,他还是判断“土星 5 号”会出问题,人类登月成功的概率只有 0.0017%,因而在发射之前就有“一种直觉……一种真切的信念”,其中一定有诈。

1972 年轰动全美的“水门事件”丑闻曝光之后,民众对政府阴谋愈发敏感,而凯辛的书又写得有模有样,细节丰富,从火箭发动机如何造假开始,到宇航员们在点火发射后离开飞船,秘密前往内华达州沙漠里预先建好的摄影棚,之后又如何在拉斯维加斯的桑兹赌场酒店逍遥快活,连“住在 24 层悠闲地看电视”都被“披露”出来。

2001 年,凯辛在福克斯电视网制作的纪录片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中,改变了之前书里的说法,声称宇航员确实升空了,只是待在绕地轨道,没去月球

那么全世界都在盯着看的月球画面如何作假?自然少不了电影工业的手笔。凯辛认为,从 1964 年就开始为《2001:太空漫游》的特效画面做精细准备的库布里克,其实是受迪士尼赞助,暗地里在为登月工程伪造证据。1978 年,曾在 CBS 做过登月电视报道的彼得·海姆斯基于类似的怀疑,筹拍了科幻电影《摩羯星一号》,讲 NASA 如何伪造火星登陆。

右一为日后以杀妻案闻名的辛普森,他在《摩羯星一号》中扮演参与登陆骗局的三名宇航员之一

技术细节之外,政府如此大费周章,导演一出骗局是为了什么?阴谋论认为动机有三。

首先,众所周知,美国在 50 年代与苏联的太空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促成肯尼迪总统在 1961 年启动阿波罗计划的直接原因,可见这项浩大工程原本就政治意义大于科学意义,许多民众和专业人士从一开始对此就不乐观。

后来政府一定是眼见登月目标无法实现,为了糊弄国民和苏联人,同时也急需让民众从越战的烂摊子中转移注意力,而演了这么一出——不管多难,总比成功登月简单;另外,面对累计总额高达 240 亿美元的预算经费,NASA 想必也极力游说,让工程继续下去,必要的时候自然也有充分的动机实施骗局。

阴谋如此庞大,到 1972 年底阿波罗 17 号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完成,历时 11 年多,先后数十万人参与,仅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有 12 人,如何保证不泄密?阴谋论认为,以 NASA 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想必把大量预算花在了封口费上,甚至灭口也在所不惜。

阿波罗 17 号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一般认为它也是微信启动画面使用的地球背景

有人列出了截止阿波罗 11 号发射之前死于各种事故的一个九人名单,认为他们是被灭了口。更有甚者,著名阴谋论者查尔斯·霍金斯干脆把刺杀肯尼迪也与此联系起来,在其 2004 年出版的《美国如何伪造登月》一书中,认为“肯尼迪……准备将登月无望的消息公之于众,而一小部分 NASA 的腐败领导和高层政客为了遮掩 200 亿美元巨额开销的窘境而冒险采取了刺杀行为。”

实际上,早在 1977 年 6 月 NASA 就发布过一份声明,直接回应了凯辛书里的几个疑问,但是阴谋论仍然迅速传开。1999 年的一份盖勒普调查显示,首次登月 30 年后,仍有 6%的美国人认为这是一场骗局;而今天,仅维基百科上列出并一一驳斥的骗局观点就有 30 多条。

上文提到的 2001 年福克斯电视网纪录片播出前一天,NASA 重新发布了一次这个声明

《人民的名义》不只有男人的官场,还有女人的情场

上一篇

《人民的名义》不只有男人的官场,还有女人的情场 《人民的名义》不只有男人的官场,还有女人的情场
莉哥已“凉了”? 4千万粉丝只剩4百万!网友:美颜一关全吓跑了

下一篇

莉哥已“凉了”? 4千万粉丝只剩4百万!网友:美颜一关全吓跑了 莉哥已“凉了”? 4千万粉丝只剩4百万!网友:美颜一关全吓跑了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