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导演留着利落的短发,不施粉黛,时常穿一袭舒适的大袍子,面对镜头总是鬼马戏谑,丝毫没大导架子。
好像外界的一切她都不在意似的。
我查了下,许导已经70岁,终身未婚,好像她的生命中除了电影还是电影。还总是拍老女人这种没人看的题材。拉投资总是艰难。
至于《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部命题作文,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有人说许鞍华变了,居然拍“抗日神剧”,还拍的这么烂!
我查了下票房,上映一周,票房不到6000万,对于这部投资近亿的大制作显然是血本无归的节奏。
大概人们以为这么多明星,又是这么个题材,这一定是部“大片”,会有枪林弹雨和乱世佳人。
结果电影还是在大段大段地拍老女人,老女人和女儿相濡以沫,女儿是个文青,一心要抗日,老女人就替她一起送情报,自然比不上什么赵一曼刘胡兰,她只是个几十年前的无名香港老太,有点市井有点小气,可最后也当了烈士。
女儿最后救不出她来,哭着说:“我妈她很自私,可是她人好。”
我暗暗欣慰,许鞍华还是许鞍华,她还是按自己意思拍了,拿着大钱,请来周迅彭于晏霍建华梁家辉叶德娴,不拍战争,也没什么厉害的权谋争斗,有的只是一对平凡母女和几个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
整部电影稳扎稳打,还是许导一贯的写实风,从香港风貌到丛林山岗再到人物群像,娓娓道来的镜头里每一帧都美如画,连一条翠蓝底撒花门帘配着土黄色泛着暗绿的墙也是美的。
我在电影院看得泪流满面,这种感动一如当初看《黄金时代》,第一反应不是为剧情,而是感慨——
许导终于有钱了!不用总是拍破破的居民楼和养老院了。
想起我刚毕业那会在央视实习,第一次指导小短片,满脑子天马行空,却没考虑可不可行,让十几个剧组前辈为我奔走,拍了一整个通宵累得大家怨声载道不说,最后成片也烂成一坨屎。初生牛犊的我还懵懵懂懂的,带我的老师也没生气,只是举重若轻地抛下一句话:
“我们这是花几十万陪你一个人玩儿呢!”
那是我第一次有概念,拍片子是很花钱的事,要动用这么多人,这么多钱,去造一个影像出来,只为了再现我脑子里飘过的某个画面,凭什么呢?
凭才华吗?才华不能当饭吃。许鞍华导演再有才华,也曾被王晶嘲笑:“谁会想看老女人的故事?”
大部分投资商是要赚钱的,他们要看到足够的明星,足够的戏剧冲突,足够的特效场面。一部电影要塞得满满的,最好是合家欢,有亲情有爱情,笑点满满,结局皆大欢喜那种。
好莱坞电影早就是制片人中心制,挑什么题材写什么剧情选什么明星都是团队精心调研的成果,导演只不过是个打工仔负责把画面呈现出来。
有多少导演能做到王家卫那样,用最红的明星,最顶级的摄影,配乐,拍摄一拖两三年甚至数十年,只为了拍一句——“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他的电影从不会是最卖座的,花几十块钱来电影院看这些痴男怨女的呓语?还不如看《泰囧》开开心心,就算读一篇公众号的恋爱宝典也比王家卫语录更实用。
而美好的东西都是无用的,艺术有什么用呢?哲学有什么用呢?爱情有什么用呢?甚至它们只会让人痛苦。王家卫是幸运的,占尽娱乐圈声色场最顶尖的风光只为了传递自己那一点无用的呻吟,他的电影是赚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奢侈品。或许此刻某个中国山区小孩正如饥似渴地用网盘看着王家卫,迷恋着昏黄巷口的苏丽珍和南美阳光下的黎耀辉;于是手拿oppo拍着田间地头,悄悄许下了当导演的梦,这是爆米花电影所给不了的。
去年看侯孝贤导演的《聂隐娘》,花了那么大投资搭出一个绝美唐朝,画面却还是他一如既往的长镜头,缓缓地,缓缓地,甚至有时固定好几分钟,这在任何投资商看来都是赶客的举动,有那么多时间拍什么密林竹影怎么不多拍几段舒淇洗澡?
但我还是执着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尽管有一次还是看睡着了)。因为不论看一部嘻嘻哈哈的《泰囧》还是读一篇实用的恋爱宝典,我这两小时的生命都是浪费,为何不把生命浪费在更美好的事物上?
就是喜欢看投了巨资的亏本文艺片,喜欢看导演花几千万上亿只为了“玩儿”一场,用钱来加持才华,这种轰轰烈烈的浪费才是人间至美。
再说回许鞍华,我特别喜欢《明月几时有》里,叶德娴演的那个方老太,还在屋内和女儿吐槽丈夫的正房太太,窗外就响起日寇强抢平民的打砸声;还在婚宴上嘱咐新娘记得要洒米喂金鸡才不会受婆家气,酒楼外就轰隆一片飞机的轰炸。短短几个画面就写尽了新旧时代的碰撞,小人物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命运。
当我们明白自己终归都是沧海一粟,就会明白许鞍华为何嫁给了电影,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拍那么多不赚钱的文艺片,并不是非要跟钱过不去,只是比赚钱美好的事实在太多。
(微信公众号:川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