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到底哪里值得看?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到底哪里值得看?

本文特约撰稿 支离疏

电影《冈仁波齐》讲的是朝圣的旅途,类型划分上也可以算是公路片,只是比较另类,不是那种故事性强、充满戏剧冲突和巧合的公路片模式,而是一个纯粹的“在路上”的故事。

“在路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名词,在当代中国更是有着颇为虚荣和伪装的意味。

尤其这些年,国内的青年人有种审美趋向,无比推崇和向往半个世纪前的垮掉派和嬉皮士文化,尤其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简直是文青必备,或者从美国经典乡村民谣和摇滚历史中找寻自己的精神归宿。

——但稍微对那段文化史了解过的,便知当时整个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也好、无政府主义潮流也好,都和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思想)有着深刻联系。

各种所谓在路上,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装点自己艺术气息的粉底罢了。

每个人都在高谈阔论或兀自冥想,各种对现代性异化的反思,却没有谁去真正地行动。所谓信仰,所谓归宿,没有行动,怕只是一腔空谈的热血。

言语对人的感染力,和行为对人的感染力,不可同日而语——不然该是花言巧语者悟得真谛,唐僧师徒四人围坐空谈便获得真经?在路上,对真正的信仰者而言,决不是口号,而是行为。

去朝圣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用身体丈量世界的过程。比如19世纪末的佛门虚云大师,“四十岁发心朝圣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这种朝拜方式,是我们在当代绝难想象的,也几乎看不到。

在西藏,依然有大批朝圣者用苦行的方式进行漫长的朝拜,用身体丈量世界,来不得一点虚假和偷懒。

因为你自己知道,神明知道,这种朝拜方式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在极度劳累和重复运动中达到精神的净化。《冈仁波齐》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视觉或风俗奇观——看后感叹,这些人真是了不起,这种行为匪夷所思,确实值得敬佩云云……这依然是以一个观赏者的猎奇心态去对待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

似乎张杨导演历经辛苦拍摄这部电影,初衷并不在于挑起观众的猎奇欲望,甚至不在于让观众去“理解”这种行为。

理解仍然停留在属于脑子的智力判断与情感输出层面,而是去看,去接收他们朝拜过程中传递出来的能量,那种坚定、愉悦、满足,对观众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同样的,我们对待这部电影,也不要当成某种好莱坞大片之外的消遣或者精神洗礼来看待,那依然是猎奇的旁观者,看后讨论几句转背即忘。

重要的是这个电影对我们的影响,朝圣者的能量如何在我们身上发挥,如何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变得纯然一些,这才不枉将近两小时的电影、将近一年的朝圣之旅。

把看电影当成消遣的人,这部电影大概也给不了你想要的娱乐。

张杨导演之所以用跟拍纪录的方式来拍,就是想把主观理解和判断的程度降到最低,没有什么导演和编剧这些头衔所带来的虚荣和欲望,就是一伙儿跟拍的,传递到观众这里,就是最大程度的客观和冷静,不需要评说和渲染,朝拜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切说服力。

别胡思乱想了,看他们一起一伏重复上百万次就足够了,答案就在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之中。

《冈仁波齐》作为电影带给观众的,和那些朝圣者带给观众的,几乎不存在偏差,直直接接,不漏不删,你能感受到多少就感受多少,无法强迫也不想灌输,朝圣者不用言语教化我们什么,那才是最无意义的事情。

《冈仁波齐》是真正“在路上”的电影,没有任何噱头,就那么一路拜下去。

不管路上遇到什么挫折和坎坷,都要继续下去,每一拜都得诚心敬意,手上的木板磨穿,身上的皮裙磨烂,都是对神的付出。

细细想来,我们的“不理解”,未尝不是一种“胆怯掩盖的羡慕”……

三国第一美人甄宓的现代装扮,你给打几分?

上一篇

三国第一美人甄宓的现代装扮,你给打几分? 三国第一美人甄宓的现代装扮,你给打几分?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