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中日的《深夜食堂》,为什么一个让人生气,一个让人疗愈?

中日的《深夜食堂》,为什么一个让人生气,一个让人疗愈?

安倍夜郎漫画改编的《深夜食堂》在日本版电视剧和电影大受欢迎后,陆续被翻拍成韩国版和华语版。韩剧里几乎只借用了剧名和概念,在二十集的故事中仅有几集与日剧相同,其余的皆更换成韩国料理中地道的菜色,架构出料理与客人之间的故事。虽然曾引起书迷批评偏离原著太多,但倒也成为惊喜性较多的改编作品。至于华语版,在万众瞩目下正式播出,但没想到才播一、两集,就落到恶评如潮的下场。许多《深夜食堂》迷纷纷表示,看完戏非但一点都没被疗愈到,还反而累积了一肚子气的内伤。

这不禁让我回到源头去想,为什么日本一直以来都有许多像是《深夜食堂》这样以食物为主题的作品呢?并不是只把菜端上桌就罢了,而是从对待食物的态度、对美食的回忆,带出食物背后的人间情事,最后暗示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不仅果腹了,更放下钻牛角尖的情绪,心也受到抚慰。

说到懂吃,华人不输日本人。只不过中国人向来对吃这件事在意的是“身补”,若要把吃提升到灵性的诠释,一种“心补”的境界,那么向来崇尚形而上美学的日本人,显然娴熟许多。

食物疗愈来自于饮食文学?

<>

日本人每当食到好吃的东西时,除了大叹“好吃!”以外,“被疗愈了!”也是很自然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把“食物美味”跟“疗愈人心”这两件事情绑桩在一起。

一个文明社会富饶到某个程度以后,人们不再会忧虑三餐是否温饱,而是开始讲究食物本身的料理细节。一个社会走向经济的高峰,事事利益当头,终有一天,人会变得彷徨起来。进入这个阶段,胃要饱,心也要饱。人们想的不再是赚大钱,吃多么豪华丰盛的大餐,而是开始思考起心灵层面的事。日本这个在三十年前就成为亚洲第一个已开发的先进国,经历泡沫经济的失落,又面对着不景气的现况,对许多事情包括了饮食在内,追求“心灵疗愈”也是自然而然的发展。

在我身边的日本人,每当食到好吃的东西时,除了大叹“好吃!”以外,“被疗愈了!”也是很自然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日本人把“食物美味”跟“疗愈人心”这两件事情绑桩在一起,我想还有另一个很大的成分,是因为在语言使用的表现上,用疗愈性去说一个东西好吃,本来就是他们对佳肴赞美的方式。这跟中文词汇去赞叹食物好吃的语言习惯,在根本上很有差异。

这种称赞的习惯,又是从哪里累积出来的呢?若以阅读/创作的角度来切入,在我看来,极可能是被媒体教育而来的。漫画、影剧、美食节目、各式各样的美食情报杂志,更重要的,是词藻优美的饮食小说,透过这些媒介的语言表现,人们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中从纯粹模仿到自然而然,习惯用疗愈去称赞美食。

饮食小说的存在,或者标准放宽一点来说,小说中出现饮食的场面,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很鲜明的特质,并早已成为独自一格的类型。

无论是早期的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或森鸥外,到晚近的渡边淳一,以及现代的村上春树和村上龙,作品中都有不少饮食的场景,或以饮食作为文学譬喻的描述。至于女性作家,被台湾读者誉为“日本张爱玲”的向田邦子,则是在早期以女性的观点,把饮食带进散文和戏剧的关键人物。身为电视剧剧本作家的她,生前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例如《寺内贯太郎一家》就善用了饮食的场景,描绘家人之间的关系与交流。其他近来的女作家,有江国香织、小川系等人,将饮食写进小说,交织出爱情和家族的情感疗愈,更有如洼美澄,在《纪念日》这本小说中,借由角色触及料理烹饪的主题,去完成了一回对311东日本大震灾的心灵疗愈。

<>

三十年来真正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饮食疗愈小说,当属1987年出版,由吉本芭娜娜所着的出道作《厨房》。小说开宗明义就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

近两年读过比较特别的一本书,是一青妙的散文《日本妈妈的台菜物语》。这本书是作者对逝去的母亲怀想疗伤之作,同时还点击了台日历史的微妙关系。在一个台日混血儿的成长中,透过饮食经验,是否对上一代在殖民与被殖民时代的无奈中,也默默进行了一次心灵的疗伤?

不过,这三十年来,真正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饮食疗愈小说,当属1987年出版,由吉本芭娜娜所着的出道作《厨房》。小说开宗明义就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顺着读下去,吉本芭娜娜几乎在第一页的文字中,就已经把厨房、饮食与疗伤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之后的情节又不断出现主角与饮食、心灵疗愈的叙述。

《厨房》以料理和面对死亡的疗愈作为全书主轴,更写变性人等性别议题,不仅在保守的三十年前是新鲜的创意,如今读来也毫不褪流行。《厨房》短时间内就创下三百万册以上的销售量,之后她的每一本书都是畅销书,在日本社会掀起“芭娜娜现象”,奠定她疗愈小说的畅销天后地位。而因为吉本芭娜娜本身就是个美食主义者,因此文章中总会写到吃。饮食疗愈,在日本之所以蔚为风潮,吉本芭娜娜肯定是重要一人。

在那个还没有网路的年代,阅读仍是主要娱乐,且对大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像是《厨房》这样的饮食疗愈小说,用文艺腔称赞美食疗愈人心,我想多多少少影响了那一代日本人的语言使用方式。这一批受到影响的读者,转而从事记者、作家(例如小川系就坦承受到吉本芭娜娜的影响才写作)、杂志编辑、漫画家、电视台戏剧工作之际,说起饮食,自然也就很难脱离心灵疗愈的连结吧。

原著最重要的幕后角色消失了?

当平面作品对食物疗愈的叙述,转换成荧幕画面时,该如何透过视觉去传递出“疗愈”这么虚无的感觉,就有更多细节得顾及了。

<>

料理造型师(Food Stylist),或译食物造型师、餐桌化妆师,对于我们来说或许还不是个太熟悉的职业,但在日本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简单来说,料理造型师不是(或不只是)厨师,而是替在电视剧、电影、广告和杂志中出现的食物,担任忠实呈现的谘询,并为食物造型出最适于拍摄的样子。

在《深夜食堂》华语版引起的众多讨论中,似乎鲜少看见有人提及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到底谁是这出华语改编版的“料理造型师”呢?

日版《深夜食堂》戏剧中,无论从宣传、网路讨论或传媒新闻里,有一个女人几乎不会缺席。甚至若说她的地位与原著安倍夜郎、导演和演员同等重要,想必业界人士都不会有异议。这个人是《深夜食堂》的料理造型师,她的名字叫做饭岛奈美。

在日版《深夜食堂》戏中出现的所有食物,全是出自于饭岛奈美之手。她不仅将原著漫画里的菜色逐一立体化,甚至还可以为原著中描绘料理不足之处来补足加分。料理造型师替饮食故事的映像化画龙点睛,而担纲这项职务的饭岛奈美遂成为成就《深夜食堂》的灵魂人物。

料理造型师(Food Stylist),或译食物造型师、餐桌化妆师,对于我们来说或许还不是个太熟悉的职业,但在日本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被誉为“日本第一位料理造型师”的板井典夫,在1983年以“料理造型师”为名成立工作室后,算是为这项专门的职业在日本揭开序幕。

简单来说,料理造型师不是(或不只是)厨师,而是替在电视剧、电影、广告和杂志中出现的食物,担任忠实呈现的谘询,并为食物造型出最适于拍摄的样子。因此,料理造型师的工作不仅是要烹饪食物本身,还要顾及餐盘的使用、餐桌上的摆盘设计,以及周边环境的配合。毕竟观众是吃不到食物的,如何在视觉效果上呈现令人垂涎欲滴的感受,相当重要。

<>

东西要好吃,才能带动演员的情绪,观众才会被打动。诠释她这句话或可大胆引申,食物若够美味,演员在入口的刹那,脸上绽放出的表情自然会真实,最终也不至于沦为夸张又生硬的做作演技。

饭岛奈美担任料理造型师的第一部作品,是2006年上映的电影《海鸥食堂》。紧接着包括《东京铁塔》、《南极料理人》、《乐活具乐部》(原名めがね/眼镜)、《海街日记》、《比海还深》等电影,以及《Going My Home》、《多谢款待》、《四重奏》等电视剧,这些家喻户晓戏剧,剧中出现的食物,原来全都出自于她的双手。当然,其中最令饭岛奈美声名大噪的就是《深夜食堂》了。

虽然在过去,日剧早有非常多以“吃”为主题的故事(许多亦都是从漫画改编而来),但从前料理造型师多半只强调食物在镜头下的视觉感,实际上吃起来如何并不在乎,可饭岛奈美则坚持她造型出来的食物,不仅要拍起来好看,吃起来也必须真的美味才行。这就是由饭岛奈美担任料理造型师的作品,相较于过去的饮食戏剧,以及跟其他料理造型师最大的差异。

饭岛奈美认为,东西要好吃,才能带动演员的情绪,观众才会被打动。诠释她这句话或可大胆引申,食物若够美味,演员在入口的刹那,脸上绽放出的表情自然会真实,最终也不至于沦为夸张又生硬的做作演技。

日本影剧中食物疗愈的前提

难道只要把食物煮得好吃,弄得漂漂亮亮就行了吗?一旦涉及到戏剧拍摄,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食物多半要在拍摄前煮好等待开拍,可是“时间”是天敌。整场戏的拍摄,现场有太多细节要配合,不可能一次到位,因此如何样让食物在演员NG中还能被拍起来漂亮,颜色不走调,甚至吃起来还美味,完全考验料理造型师的功力。

魔鬼细节化的专业分工,以及相信专业的执行能力,向来是运转日本这个社会机制的两个重要零件。在日本,尊重专业的戏剧团队,会让料理造型师在拍摄现场stand by随时指导和掌控状况。忠于原著固然是基本方针,不过有时在料理造型师的建议下,导演和编剧也可能适时做一些微调。

<>

导演松岗锭司就不讳言,与日本电视台合作时必须考虑到广告赞助商,限制较多,但在 Netflix 的尺度较宽松,拍摄起来更自在。导演、编剧和食物造型师,如何在拍摄手法与商业配合之间取得平衡点,是一种戏外的艺术,更是尊重彼此专业的展现。

饭岛奈美曾在访谈中谈到,有时候在漫画中看起来的食物很不错,例如蛋豆腐盖饭,可是实际上做出来时会有一种寂寞感。于是她便会建议洒上一些青葱和魩仔鱼,或是季节性的蔬菜。

另外,又比如台词多的演员,在漫画、小说或剧本中边吃边讲话没问题,但放到戏剧拍摄时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你要一个演员,边啃鸡翅膀边讲一大串台词就很难堪。这时候,料理造型师就必须有所判断。在不影响原著大方向的前提下,向导演和编剧建议更换成口感较软的食物,或想办法把鸡翅膀煮到烂,但外表看起来却酥脆。

日本的影剧当然也有置入性行销的问题。《深夜食堂》日剧版,从日本电视台转移到 Netflix 播出,导演松岗锭司就不讳言,与日本电视台合作时必须考虑到广告赞助商,限制较多,但在Netflix的尺度较宽松,拍摄起来更自在。导演、编剧和食物造型师,如何在拍摄手法与商业配合之间取得平衡点,是一种戏外的艺术,更是尊重彼此专业的展现。

于是,那些主角们入口的美味,配合着剧情与拍摄技巧(不暴力的置入行销),才能让荧幕前的我们明明嗅闻不到也尝不到,却也跟着一起身历其境的品味,一起感动。

<>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华人的食欲跟性欲就是绑桩在一起的。至于剩下的一半嘛,经常就免不了来一阵打打杀杀。不如把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和《喜宴》也找出来复习一次吧。

戏剧改编和翻拍,向来不是件吃里讨好的事,更何况原著和原版影剧已是如此受到欢迎。姑且先不论置入性行销手法是否粗糙,当《深夜食堂》电视剧华语版决定换汤不换药去说这个故事时,基本上就注定会水土不服,处处充满日文中所谓的“违和感”(突兀)。

许多网友都说了,夜市、路边摊和大排档,那种与户外接地气的豪放感,才是华人社会中的深夜饮食相聚地点。况且日版《深夜食堂》设定的舞台背景是在新宿黄金街。那里是歌舞伎町和新宿二丁目的交汇处,才会有黑道、酒女、同志等形形色色的人进出食堂。一旦脱离这个地缘关系,这些角色仿佛也失去说服力。

其实说到底,华人的情感交流,哪里会是关在一个深夜食堂那样安静的室内,慢慢吃,缓缓的对彼此掏心掏肺呢?真要在一个室内边吃边交流的话,换到中国,大概得变成一种《龙门客栈》式的互动才够味。

自古以来传世的诗作和卖座的戏剧,呈现出中国人在饮食空间中的情感交流,大约有一半是跟酒家女脱离不开关系。“食色,性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华人的食欲跟性欲就是绑桩在一起的。至于剩下的一半嘛,经常就免不了来一阵打打杀杀。不如把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和《喜宴》也找出来复习一次吧。电影中几个关键的场景,要不是在餐桌上起哄嬉闹,要不就是吃饭吃到翻脸吵架,好像才更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

离开杜撰的故事,回到真实世界。别忘了我们从小时候起,坐在餐桌前就是被长辈教育要专心吃饭的。要是闲话太多,立刻就会被劈头骂上一句:“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东西趁热吃!”

于是,饭菜趁热吃,心事却凉了。泪水只好默默的往肚里吞。我们的一餐,在心房还找不到钥匙打开以前,一惊觉,也就草草的结束了。

《异形契约》中最后的生化人到底是大卫还是沃尔特?

上一篇

《异形契约》中最后的生化人到底是大卫还是沃尔特? 《异形契约》中最后的生化人到底是大卫还是沃尔特?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