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影

专访了相声演员常远,才知道他家境竟然如此显赫!

专访了相声演员常远,才知道他家境竟然如此显赫!
<>

很多人认识常远,是从春晚舞台上那个“六楼的美男子”开始。

现在在小品和影视‍舞台上独树一帜的‍他,其实是相声艺术家常宝华的长孙。

尽管出生在相声世家,常远却在告别相声,投入喜剧之后才找到了自我。

通读全文你可以从常氏家族的更迭,‍了解‍相声从“撂地”到“剧场”,逐步走向文明的百年历史。

从常氏家族能看出一部百年相声史。常远出生在相声世家,除了爷爷常宝华,他们家里四代人都从事相声工作,最多的时候,曾有14个人活跃在相声舞台上。常远觉得做喜剧就跟谈恋爱差不多,“我和这个故事有缘分,才能把它做好。你不断地改变,才能一直保持新鲜度”。

当常远搀扶着爷爷常宝华出现在第三季《欢乐喜剧人》的最终舞台时,时光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30 年前的春晚现场。那是1988 年,常远年仅6 岁,即便是站在椅子上也要比成年人低上半头,他一脸认真地站在舞台上,和爷爷常宝华上演一出《爷孙对话》。

30 年后,《欢乐喜剧人》舞台上,当年一脸稚气的常远成了主角,常宝华先生早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这次他们表演的节目叫《喜剧之路》,时间的轮转让无数人唏嘘,也见证了常远的成长。

说相声时,我一直找不到方向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家里面四代人,百年来,都致力于中国的笑声。” 人们介绍常远时,总会提到他相声世家的背景。

曾祖父常连安创办了启明茶社,爷爷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在他们家最多的时候,曾有14 个人活跃在相声舞台上,所以,小小的常远便被寄予了厚望。

4 岁半的时候,爷爷常宝华开始教常远说相声,他每日背着各式各样的相声词,心里却根本不知道这些词的真正含义,也不懂什么是相声,“我那会儿也不知道在干嘛,反正他教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

常远说当时那种感觉就像古代私塾里的教学一样,甚至连登上春晚舞台的那次也是如此,“对我而言,当时就是玩去了,好像是为了得到家人口中象征奖励的糖果。”

8岁常远和爷爷春晚表演《爷孙对话》

后来常远考入北方曲艺学校,专业从事相声研究,每个礼拜回家后,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爷爷表演节目,汇报这个礼拜的学习内容。爷爷的评价则通常以批评为主,“你就只学了这些?”“进步太慢了。”“这段说得不好。”这些话他常常听到。

常远还记得,十六七岁时,结束大学校园的演出后,满心欢喜下了台,可是一到后台,爷爷就一脸严肃地走来,说:“你这说的也叫相声?你根本就不应该干这行!”在众目睽睽之下就被这样批评,“我心里挺难受的,但也很理解爷爷,他是恨铁不成钢,知道只有当面严厉批评,才能让我长记性。”

因为爷爷的一句“要丰富舞台经验”,他找尽各种机会说相声,甚至在洗浴中心和夜总会表演,前后的节目都是辣妹的劲歌热舞,他们一上台就会听到台下人的唏嘘声、哄台声。

不同于童年的“好孩子”形象,在《欢乐喜剧人》第三季作品《海阔天空》中,常远化身爱音乐的追梦少年,在所有人反对的情况下,仍旧坚持追逐自己的摇滚梦。

他说这段表演正是为了弥补少年时光里缺失的那份“叛逆”:“我小时候就比较乖,比较听家长的话,打耳洞、纹身、染头发这些事也想过,但想想就完了。”

《海阔天空》,承载了常远少年时没有完成的梦想

2009 年,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反叛,让常远找到了方向。

那一年,他告别相声,转行学了表演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了开心麻花,有了在正规剧场演出的机会“我说相声的时候一直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做这行,直到麻花我才发现,这是和我对路子的一个东西,然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觉得演戏很过瘾。”

常远说:“我更喜欢喜剧,相对来说,相声是点到而已,喜剧则是身临其境,我可以完全进入到这个角色的世界里,更过瘾一些。”以前爷爷常说他不适合干这行,带着些许赌气的成分,常远想去证明自己到底能不能行。

不断改变,是为了保持新鲜度

常远第一次被观众所熟知是在2013年的春晚上。

在开心麻花的小品《大城小事》中,常远扮演“美男子”服装设计师,言行举止中有些娘气,颇受观众喜爱。后来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又出演火爆一时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孟特姣一角,一举一动中都透露着妩媚,娇羞柔美的仪态令人捧腹,被观众称为“黄金配角”。

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常远扮演的孟特娇娘得惟妙惟肖

很长时间内,人们都会用“娘”来形容他。对此,他毫不在意:“只要观众喜欢,任何角色我都可以去尝试。作为演员你可以让观众记住你的某个角色,但是尽量不要一直沉浸在一个角色里,这就没意义了。”

和常远合作较久的人说他很“较真”,连他也承认自己是个细节控——在表演中,他希望台词和音乐、大屏的配合能做到无缝衔接,“我告诉他哪个字进,就一定要这个字进,我们会一直练,直到完全吻合”。

在准备《喜剧之路》的道具时,他始终觉得街道上楼梯的感觉不对,就一直反复琢磨,直到在上面贴了一些小广告,他才觉得比较符合整个故事的场景设定。

“做喜剧就跟谈恋爱差不多,我和这个故事有缘分,才能把它做好。你不断地改变,才能一直保持新鲜度”,每当思路受限时,常远就会去楼下跑几圈。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或是脑子里闪现一些画面时,他会立即记在手机备忘录里,里面也许是一只小狗撒欢的可爱模样,也可能只是推车老人蹒跚的背影。

不同于舞台上的欢脱活跃,现实生活中,跑步、睡觉和创作是常远生活的全部:“相比于参加娱乐节目,其实我更愿意创作,专注于故事内容。”常远希望观众更多记住角色,“在生活中,我想越低调越好,尽量把劲儿全使在舞台上。

从常氏家族看出一部百年相声史

▍江湖卖艺的相声时代

没有正规剧场以前,说相声的就像是江湖艺人,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法提前预知观众人数,带着道具,走在街上,找到一块空地就开始吆喝,聚集一些人后便开始就地表演,然后靠观众的打赏获得收入。

在行业里,他们管这样的行为叫“撂地”,和《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紫薇几人逃亡时,在街头卖艺的情景有几分类似。这个时期的相声内容,大多和性、乱伦相关,因为观众买账。

1899年出生的常连安经历了最苦的年代。

在说相声以前,他曾到过东北,在那里学京剧,唱黑头,演老生,人称“小鑫奎”,后因青春期变声,无法唱戏,又学了变戏法。1923年,张家口闹水灾,卖艺收入微薄,他带着家人辗转来到天津,开始演出相声,1933年,被张寿臣代收为师弟后,才正式入了相声这一行。

卖艺的经历为他行走江湖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他的相声,不仅有说,偶尔还搭配些耍把式的动作表演,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依然能在网上搜到常老先生《山中奇兽》、《黄半仙》等著名段子,虽然没有影像资料,但听着那时唱、时讲、时而雄厚、时而尖锐的嗓音,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嗔痴怒笑的微表情。这种冷峻幽默、讽刺辛辣的风格也曾风靡一时,至今仍让一些老辈听众回味不已。

常连安先生

为了养家糊口,他的几个儿子也相继步入这个行业,有些子承父业的意味。相声渐渐成为常氏家族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作为家里的长子,常宝堃4岁就开始随着父亲“撂地”,初时,他只是站场子,后来逐渐学会了各种杂耍,能将翻跟头、拿大顶等绝活信手拈来,父亲表演,他就在一旁烘托气氛,深受观众喜爱。很小的时候,他便有了艺名,人称“小蘑菇”。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其他几人则分别被称为“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五蘑菇”、“六蘑菇”。兄弟6人,各有特色,都曾是风靡一时的相声名角。

其中,以小蘑菇最为出色。提到他,大家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天资聪颖、口齿伶俐”等词,在他的表演中借鉴了很多曲艺和话剧艺术,通俗流畅,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自成流派,蜚声艺坛。

▍启明茶社开启文明相声

作为常氏相声的后人,回忆起老一辈的光辉岁月,常远说:“我家里的老祖其实一直在做相声界的改革,他们一起创办了启明茶社,把相声带进了剧场,提出了说文明相声的想法。”

那是在常氏家族积累了一些名气后,有位老观众向常连安提议说:“你们一家子都说相声,为什么不自己挑个班, 弄个园子?”

1936年,西单商场着了把大火,商家正要聚人气儿,借着这个机遇,常连安创办了“启明茶社”, 这一大胆的举动被视为是相声界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相声演员告别了露天场地,有了自己的舞台。

启明茶社相声大会

最开始,茶社的表演以曲艺为主,有大鼓、双簧、偶尔穿插相声来撑台,但生意不行。于是从1938年起,改成了相声大会,专门表演相声,启明茶社也成了相声的摇篮,老一辈的著名演员几乎都曾在这里登过台,其中甚至包括张寿臣、马四立、苏文茂、白全福等名角,相声大师马季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曾写道:“我认知相声是从启明茶社开始的。”

如今的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咖啡馆、但提到茶社,人们依然无法忘记“启明”,不同于现在茶馆的典雅,启明茶社是处矮房,屋内光线很暗,全靠房顶一扇天窗透光,用木头架起一块高地,便成了舞台。在它旁边是些卖豆腐脑、烧饼、荷叶粥一类的小吃摊床。

虽然设备简陋,但在存留的老照片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场面:台下的大长凳上坐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过道上还站着几位没抢到座位的看客,男士穿着中山装,妇女梳着大长辫,聚精会神地望向舞台,龇牙咧嘴地笑着。

在茶社外面摆着三个大牌子,分别写着 “文明相声”、“相声大会”、“零打钱”,这三样在当时的曲艺界都属创新突破。

▍将相声化为爱国武器

解放以后,启明茶社随着西单商场的扩建和相声演员的归队而终结,离开了启明茶社的常氏投身于祖国的文化事业,将相声化为爱国武器,编演了很多新相声,热情歌颂新生活,颇受广大群众喜爱。

1951年,常宝堃跟随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奔赴朝鲜,在前线演出时,遭美军飞机疯狂轰炸扫射,不幸牺牲。次日,文艺界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在天津,前来参加祭悼的群众有3万多人,场景虽不及“十里长街送总理”壮观,但也足以说明“小蘑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追掉会的现场,有几个老太太当场就摔了话匣子,痛诉:“没有小蘑菇,还听什么话匣子。”

慰问团中常宝堃在前线为志愿军战士演出

作为全家第一个收到这个消息的人,常宝华呆呆地望着电报上:“常宝堃同志,殉国” 几个大字,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个消息带回家,“当母亲知道大哥去世的消息时,两个眼睛都没有焦点了,她不喊宝堃,也不喊自己的孩子,她喊:‘大柱子,大柱子啊’。”

每每回想起来自己的哥哥,常宝华先生都会很激动,在他看来,“没有我大哥,就不会有常氏相声。” 大哥牺牲后,常宝华毅然决然地继承了大哥的遗志,第二次上前线。他说:“要不是这样的话,谁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啊?”

1971年,中美乒乓球队互访,为两国破冰埋下伏笔。一时间,乒乓球成为深受国民喜爱的国球,常宝霆创作完成的相声《我爱乒乓球》颇受观众称赞,后来他多次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体验生活,创作并演出了《水车问题》、《挖宝》等作品。这些节目源于生活,现实意义很强,深得广大观众喜爱。

作为常氏的后人,常远也希望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听爷爷讲我大爷爷殉国的故事时,我的感触很深,作为一个喜剧人,这应该是最高的荣誉了。我生在和平年代,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为国家牺牲,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自己的作品。”

▍演喜剧也是传承

从当年的常连安到如今的常远,常氏相声已经传承了4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从民国、解放到新中国,见证了整个祖国的成长,也在陪着祖国一起改变。

到常远这里,他不再只是说相声,而是将这种传承扩展到了整个喜剧领域。结束了《欢乐喜剧人》的表演后,他马不停蹄地奔赴剧组,为下一个电影做准备。在家中,和喜剧有关的事是他和爷爷之间最常见的谈资,在他们的爷孙对话中,我们能听到许多当年的故事。

常宝华也常以当年的事例告诫常远:一定要提高喜剧的档次,不能让它停留在观众以前的审美里。他说:“作为创作者一定要拉着观众走,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观众。喜剧中的包袱固然很重要,但这不是全部。做喜剧,你一定要带给观众一些东西,要么是有意义的、要么是讽刺、要么是教育的。如果在一个作品中,你什么都没有传达,那你其实是在浪费观众生命” 。

在这一点上,常远和爷爷的意见一样,“当我亲自做喜剧之后,我才发现:提高喜剧的档次真的很重要。”也许有些观众会说:“你不要教育我,别跟我讲大道理,我就是来笑的。”但是常远很清楚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声音。

作为第四代传人,常远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但提到传承,他显得很淡然,“其实我们家从来没有特意要求孩子们一定要从事这一行,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都讲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多出好作品。

文/ 王娜

编辑/ 云云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亦有图片源自网络)

24年前李连杰张敏主演的这部电影终于要拍续集了

上一篇

24年前李连杰张敏主演的这部电影终于要拍续集了 24年前李连杰张敏主演的这部电影终于要拍续集了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下一篇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战狼2》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院线个体行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