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天主教蒙席、资深编辑兼作家隆纳德·诺克斯,定下了“推理小说十诫”。这十条规定在当时的本格推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这“十诫”也有其参考价值——
1. 罪犯必须是故事开始时出现过的人,但不得是读者可以追踪其思想的人;
2. 侦探不能用超自然的或怪异的侦探方法;
3. 犯罪现场不能有超过一个秘密房间或通道;
4. 作案时候,不能使用尚未发明的毒药,或需要进行深奥的科学解释的装置;
5. 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其本意为,不可以出现武术、法术、咒术等超自然力量的干预……那个年代洋人心中咱们是“神秘”的,所以才会定了这么个奇葩的规矩);
6. 侦探不得用偶然事件或不负责任的直觉来侦破案件;
7. 侦探不得成为罪犯;
8. 侦探不得根据小说中未向读者提示过的线索破案;
9. 侦探的笨蛋朋友,比如华生,必须将其判断毫无保留地告诉读者,此人的智力须轻微低于读者的平均水平;
10. 小说中如果有双胞胎或双重身份的人时,必须提前告诉人们。
在本格推理盛行的时代,推理小说家们对这十条“原则”,即使不至于“奉为圭臬”,也绝对会去拿他作为参考。倒不是因为害怕制定者的权威,本质上还是为了保护读者的“解谜乐趣”。(想想阿加莎的东方快车,那么不同寻常的结局居然也都遵循这十条规则……)
而回到今天的主题——《记忆大师》。作为一部有着“本格推理”倾向的悬疑片,这部电影很明显的犯了一个巨大的忌讳——
侦探不得成为罪犯。
为了防止剧透,我特意在《记忆大师》上映两周后,才发布这篇影评。在《记忆大师》中,导演和编剧呈现了一个“反转再反转”的双悬念故事。
黄渤和凶手交换了部分的记忆,而这份记忆之中则有凶手杀人的过程。段奕宏饰演的警长在抽丝剥茧中,发现证据指向以为年轻的女法医;而黄渤最后却发现,真正的凶手其实就是段奕宏饰演的警长他自己,之前的证据指向仅仅是段奕宏的烟雾弹……
老实说,这样的结局是让我崩溃的。
《记忆大师》不论从各个层面来讲都是五一档四部国产影片中最为出色的,我也给了其8分的评价。但悬疑电影也好,推理小说也好,结局“解谜”的过程是决定整部作品质量的重中之重。
然而《记忆大师》“侦探即是凶手”的设定,实在是太损害观众的“解谜乐趣”了。
当我在剧情发展到一半的时候,看到这个凶手实际上是个女性(杨子珊饰演的女法医),我是震惊的。不是UC的假震惊,是拍案叫绝的那种震惊!
是呀,因为是同性的爱人,所以受害者在第一时间受到伤害,才会向其求救;因为是同性爱情,所以才无法被受害者接受,甚至被骂为“恶心”……一切顺理成章,丝丝入扣。
而导演偏偏再一次反转,告诉大家,刚刚是侦探自己偷偷换掉了证物,是误导,是巧合,那种偷天换日恍然大悟的Feel彻底破灭,回归了大Boss暗地里制造傻逼巧合的狗血程序。
之前我就在《银河护卫队2》的影评里写过,编剧刻意安排的越多,“巧合”的越多,人们的观影质量就会越低。这条原则放在《记忆大师》等所有“剧情片”里,都适用。(想看的人,搜索自媒体【烂片】,并回复关键词“银河护卫队2”,即可看到)
本格推理之所以“爽”,就是那一秒解谜的快感。而陈正道亲手掐灭了这个快感。
当然,这部影片仍然是今年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他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以至于在他的剧作上出现这么大的漏洞,我也必须给他8分的高分——
一,演员的交锋是近两年内之最。
这么激烈而恰到好处的演员交锋,在我的印象里,近两年只有《七月与安生》能与之一战。
黄渤不愧是戏精,段奕宏不愧是戏疯子,两个人在本片中互换了记忆,性格也造成了一定的偏差(因为记忆不同,自然整个人状态也不一样),黄渤从文弱善良到杀意满满;段奕宏从冷酷果断到优柔迟疑,这种演技的互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当然,作为女演员的徐静蕾和新生代接片质量最高的杨子珊,她们俩的戏也绝对不输黄、段两位影帝。即使是作为配角的梁杰理(小徒弟)、许玮甯,也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可以说,这部《记忆大师》是可以拿来当做表演专业的教科书的。
二,场景设计非常有味道。
我从未想过在国内的荧幕上还能看到这样一套舞台美工,有点蒸汽朋克,又有点概念建筑,古今交错的形成了一个深度很足的“架空世界”。
架空场景的优异与否并不在于你的想象有多么天马行空,而是在于你的细节有多么精准细致,能否给人一种“诡异的真实”。
三角形玻璃监狱、记忆大师的场景、半人高的花房、破旧的浴室、用烧瓶和标签装着的药片……你会发现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里都有非常多的信息,都有美工落下的小心思。
三、气氛营造异常成功。
气氛的问题全靠导演的功力和灵气。悬疑而不灵异,惊悚而不可怕,《记忆大师》让电影院里的观众背后冷汗直冒,却又欲罢不能。
四、导演的野心很大,我能感受到——他真的想拍好一部电影。
《记忆大师》的信息量真的太丰富了。陈正道想讨论的命题太多了。这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演员交锋层面和《七月与安生》一档,但整体成色却能高出《七月》一截的原因。
记忆交换是否代表性格交换——这本质上是在讨论人的性格是由什么组成?如果你经历了我所经历的一切,是否会和我有同样的性格——乃至人格?这个哲学问题有很多人探讨过,记忆大师的呈现方式和东野圭吾的《变身》如出一辙。
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反馈——这又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问题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家庭暴力对小孩的影响……这个主题又让《记忆大师》有了一定社会学上的意义。
总之,尽管记忆大师犯了一部推理影片不可以犯的最大的忌讳,这仍然是我在今年内看到过最优秀的影片——没有之一。
欢迎大家到各大平台关注【零软文的电影自媒体——烂片】,烂片娘娘等你呦~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