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视剧

影评:《人民的名义》高收视,反映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影评:《人民的名义》高收视,反映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持续热议。这部电视剧开局从小官巨贪案件入手,一层层剥开一个官员人性深处的黑暗,由此拉开一场反腐败的大较量。这是反腐题材沉寂多年后横空出世的一部作品,收视率火爆程度出人意料。(澎湃新闻4月6日)

这部电视剧创造的火爆收率,有些出人意料,因为近年来反腐剧市场,已经滑入了不温不火表现平平的无热点境地,虽然其间不断有反腐新剧出现,但观众基本上都可以从空泛的剧名中猜出过程的细节,和最后的结果。从观众惯性意识角度来说,以往的这类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对反腐新闻略加整理后的大串烧,其中的主题当然是没的可挑,都是积极向上的警钟常鸣。

然而,其中的纪实细节,已经变成了过度写意化的套路“戏节”。比如,既然是反腐剧,那就应当以影视语言,表现出与案件相符的腐败介质——钱,而在以往一些电视剧中,很少出现这样的镜头,总是以口头陈述替代影视语言,但这已然没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其中既缺少对腐败成度的真实展示,也缺乏对腐败成因的深层心理表述,有的只是大主题的重复式说教,这无法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而《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前所未有地大胆使用了诸多影视语言要素,其中大尺度的镜头,出现了满床的钱,满柜子的钱,满仓库的钱。这并不是说,反腐剧中一定要形而上学地出现这样的镜头,但《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大剧,其中很多案件本身就是现实中的大案要案的纪实,而它们共同的介质,就是大量的钱,对于这一点,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与那些动辄贪污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大案要案,产生了真实的对位感。

而观众则会在这样的影视语言环境里,体会出影视剧的必有特征,和创作规律,即以视觉震撼为先导,以身临其境为落脚点的冲击力,当然这也会体现出创作者对这种艺术表现规律的大尺度尊重,和对以往的全力突破,这会产生镜头中口头陈述无法替代的纪实效果,再加上诸多深层心理因素的挖掘与再现,更会使这部电视剧由内而外地血肉丰满起来,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更不说教,而是让事实说话,让剧情带动观众,从而,观众就可以完整地品读出现实中反腐败的必然性和严峻性。

因而,《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剧,之所以创造出如此火爆的收视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创作班底在尊重了影视创作规律,和恰当运用了影视语言的前提下,实现了创作效果的立体化,其中既有视觉层面上的震撼,也有心理层面上的梳理,这是一种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当然也是一种综合艺术效果的突破与提升。

但是,一部创作良好的电视剧,并不是想当然地就意味着收视率的提升,因为这里面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观众的品读能力。在以往,大部分观众都喜欢看娱乐片和八卦剧,而不喜欢看严肃剧,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电视剧,按以往,从剧名上就难以吸引观众。然而,现在的观众已今非昔比,他们也感到了八卦剧和娱乐片中“价值观维生素”的缺乏,从而也想突破自己,但苦于找不到好的新剧,从而只能在原地徘徊。

而这部《人民的名义》反腐大片,正触发了观众积蓄已久的压力点,这是一种内心需求的厚积薄发,一经触动,就暴发了起来,从而才产生了现在如此之高的收视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人民的名义》反腐大片,既是提升观众品读水准的催化剂,也是检验大部分观众价值取向的测试剂,令社会欣喜的是,“测试”结果表明,大多观众已经有了价值观的坚挺提升。因此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如此火爆,不仅是因为创作水准的突破与提升,也是因为观众品读水准和价值观的坚挺与提升。

《人民的名义》霸屏,不仅因颜值在线

上一篇

《人民的名义》霸屏,不仅因颜值在线 《人民的名义》霸屏,不仅因颜值在线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下一篇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